Skip to content

zh

斯多葛的啟示

許多人在人生中常常掙扎於命運的問題。當生活帶來困難、失落或失敗時,我們很自然會覺得命運不公平。然而,斯多葛哲學家卻教導我們另一條道路:即使身處逆境,也不要責怪命運。我們並非宇宙的中心,而只是浩瀚體系中的一小部分。活得好,不是要強行抵抗世界的自然流動,而是要順應它。如果命運要求我們活著,我們便心滿意足地生活;如果命運要求我們離開,我們便無懼地離去,相信大自然已不再需要我們。

這並不是被動的妥協,而是真正的力量。我們的責任不是控制不可控制的事,而是在能力範圍內以智慧和正直行事。愛比克泰德曾將人生比喻為一場航行。我們必須選擇最好的船,最有能力的舵手,並在最合適的天氣出航。這些選擇是我們的責任。但如果遇到任何技術都無法抵抗的風暴,結果便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在那一刻,絕望是多餘的,因為我們已盡了責任。至於能否抵達港口或葬身大海,那是命運的決定,而不是我們的。

當我們以這種態度看待人生時,情感便會淬鍊成兩種高貴的形態:第一,是履行理性責任的喜悅;第二,是看到所有具有理性與意識的眾生能夠共同走向幸福的喜悅。只要行為合乎理性,不論結果如何,便是榮耀。只要信任宇宙的智慧,便能獲得安寧。

因此,逆境並不是敵人,而是磨鍊。強大的對手會測試我們,會磨礪我們,會強化我們的精神。困境喚起我們的勇氣、毅力和韌性。如果我們能以自制面對痛苦,以信念承受失落,甚至以尊嚴面對死亡,那麼每一個考驗都會變成成長的契機。對斯多葛的英雄而言,掙扎不是絕望,而是讓自己變得更偉大的機會。

事實上,人生就像一場遊戲,需要技巧,也需要運氣。我們無法控制骰子的點數,但我們始終能控制自己如何出牌。以冷靜、智慧和正直的態度,我們可以將順境與逆境都化為同一路徑上的台階。真正的平靜並非掌握命運,而是擁抱命運。真正的自由並不在於結果,而在於我們此時此刻如何選擇行動。

斯多葛派提醒我們,幸福與榮耀並非來自命運的賞賜,而是來自我們以勇氣和清明面對每一刻的能力。當我們不再問「為什麼是我」,而開始問「我該如何以理性行事」,我們便觸及了最深的喜悅。命運也許引導著人生的航程,但我們自己決定,要用恐懼走下去,還是以偉大的姿態走下去。

一個移民的兩難處境

近週以來,澳洲爆發的反移民抗議引起國際關注。這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全球去全球化浪潮的一部分。美國出現了更多保護主義政策與反移民言論。即使在一向以開放、友好外籍人才政策聞名的新加坡,網路論壇上的討論也顯示出對外來工作者的不安。這些情緒並非難以理解,本地人對於就業機會、薪資壓力、文化差異以及語言障礙的擔憂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只是想守護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然而,移民並不只是經濟或競爭的問題,它同樣關乎生存、安全與家庭。我曾被一則 BBC 的報導深深觸動,那是一位香港父親因移居海外而與孩子分離的故事。這只是無數案例中的一個,卻真切揭示了移民背後的代價——家庭分裂、關係緊張,以及永遠無法完全被取代的「家」的感覺。對於那些選擇離開的人來說,這往往不是輕易的決定。在每一個移民的背後,都有妥協、思念與希望交織的故事。

作為一個香港人,我深深理解這種掙扎。我也曾面對過移民的兩難,權衡海外職業機會與與摯愛分離的痛苦。表面上,外國或許能帶來更高的收入、更廣闊的職業發展以及新的可能性。然而,遠離家庭的代價與異地文化中的孤獨,卻常常沉重壓在心頭。夜深人靜時,我常常反思:這樣的交換值得嗎?職業是否應該凌駕於家庭之上?還是穩定與歸屬感比金錢更重要?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取捨。

更重要的是,我逐漸意識到,本地人與移民雙方都有各自的困境。本地人擔心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取代,而移民則在新的環境裡努力尋求接納與歸屬。雙方的憂慮都是真實的,來自於各自的生活經驗與需求。討論的重點不應該是誰對誰錯,而是理解彼此的處境。

最終,是否選擇移居他國,或是回到原本的家園,其實是一個極其個人的決定。有些人出於家庭的考量,有些人因為政治的理由,也有人基於經濟的需要。無論是什麼原因,最重要的是能夠誠實面對並反思自己的優先順序。移民總是伴隨犧牲,可能是家庭、文化、事業,甚至是身份。世上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正確道路,只有與自己價值觀最契合的選擇。

透過決定建立內在力量

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每一個當下,不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都在決定自己正在成為什麼樣的人。從我們允許出現的想法,到我們採取的行動,再到我們在困難時的反應,我們的人生不過是所有選擇累積的總和。

我們很容易相信自己是環境的受害者。我們怪罪成長背景、限制,或外在世界。然而事實是,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控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但我們永遠可以控制如何回應。而在這個回應中,蘊藏著我們真正的力量。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是建立堅定內在力量的第一步。

許多人把「重大」選擇視為人生的轉捩點,例如去哪裡讀書、要嫁娶誰、要不要換工作。這些看起來都極為重大,甚至令人畏懼,彷彿只要踏錯一步就一敗塗地。但事實上,人生的走向更大程度上是由日常「小選擇」所決定的。你是選擇按下貪睡鍵,還是立刻起床?你是選擇心懷感激,還是抱怨?你是選擇用善意對待親人,還是用焦躁回應?這些小小的選擇會累積,會養成習慣,會創造動能。久而久之,它們的影響遠遠超過任何單一的重大決定。

最鼓舞人心的故事,往往來自那些在逆境中仍選擇堅強的人。前足球員達格芬·艾諾利(Dagfinn Enerly)在比賽中意外癱瘓,本可以陷入絕望,但他選擇了堅韌。在家人和隊友的支持下,他將痛苦轉化為力量。他的故事提醒我們,雖然我們無法選擇所有境遇,但我們永遠可以選擇態度。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選擇依然存在。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生活中的日常困擾。想想那位曾經痛恨塞車的人,他常常因為堵車而憤怒不已。但有一天,他意識到生氣毫無幫助,於是選擇保持冷靜,甚至對其他駕駛微笑並揮手示意。他仍然準時到達公司,但心境卻完全不同。世界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他的選擇。

甚至那些改變世界的領導者也深知選擇的重要性。馬克·祖克柏每天穿同一件灰色T恤,歐巴馬則只在藍色與黑色西裝之間切換,史蒂夫·賈伯斯則以牛仔褲和黑色高領毛衣聞名。他們刻意簡化日常選擇,為的是把有限的心力保留給真正重要的決策。這提醒我們:把習慣固定下來,替自己省下瑣碎的糾結,才能專注於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

當然,有些選擇是痛苦的。有時候選擇堅強意味著犧牲,比如結束一段有害的關係,離開一份安逸卻無意義的工作,或在眾人期待時選擇說「不」。這些選擇雖然痛,但往往最為重要。我的母親常在我遭遇不公平時對我說:「隨它去吧。」起初我不明白,但多年後我才懂,她並不是要我放棄,而是提醒我要選擇內心的平靜。真正的勇氣,不是去打每一場仗,也不是抓住每一個傷口,而是能放手,並以更堅強的姿態繼續前行。

歸根究柢,內在力量不是天注定的,而是源自選擇。你越能清楚意識到自己眼前的選擇,不論大小,就越能重新掌握人生的主導權。有了覺察,就有自由;有了自由,就有勇氣;有了勇氣,就能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所以,下次當鬧鐘響起時,停下片刻問問自己:今天我要怎麼選擇? 因為一切都是選擇。而你的人生品質,就是在一次次選擇中累積而成的。堅強的人不相信人生早已被安排好,他們知道人生是靠一次次選擇所創造出來的。

超越舒適圈的訓練

每個偉大的團隊都有一個普世真理:訓練就是一切。無論是在戰場上、會議室裡,還是新創公司的作戰室,準備決定表現。美國海軍海豹部隊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這一點。他們在生死任務中的成功,並不是依靠運氣或天賦,而是源自於持續不斷、毫不妥協的訓練。同樣的原則,完全適用於商業團隊。

原因很簡單:成長從不發生在舒適圈裡。海豹部隊指揮官會刻意設計比真實戰場還要艱難的訓練。他們希望隊員在訓練中犯錯,因為代價只是不安與汗水,而不是失敗與犧牲。當他們真正面對任務時,早已在演練中經歷過混亂、疲憊與壓力。若將這個道理套用到商業世界,結論同樣清楚:不要保護你的團隊免於挑戰。要創造逼真的情境,模擬最棘手的客戶、最高壓的談判、最困難的決策。如果你的團隊只在「簡單模式」下練習,現實一來就會崩潰。

但僅有嚴苛是不夠的。每個菁英團隊都知道,如果沒有穩固的基本功,再華麗的技巧也毫無價值。在軍中,沒有人能跳過射擊、通訊、導航等基礎。在商業中,道理完全一樣:銷售團隊必須先學會專注傾聽,才能掌握成交技巧;工程師必須先寫出乾淨、可靠的程式碼,才能挑戰最新的框架;領導者必須先具備清晰、穩定的溝通力,才能帶領複雜的策略。紮實的基本功,才是進階的根基

重複,是隱藏的秘密配方。偉大不是來自一次訓練或年度的研習,而是來自不斷、持續、刻意的練習——直到反應成為本能。海豹部隊重複同樣的演練無數次,直到能在壓力下自動完成。企業也是如此:訓練必須內建在文化中。不要等「有空」或「有預算」才做。把訓練當作非做不可的習慣,因為跳過的代價,永遠比投入的成本高。

訓練同時必須聰明。太簡單,沒有人會成長;太困難,人們會崩潰。最好的訓練恰好落在臨界點——一個讓人掙扎、適應,最後變得更強大的區域。給團隊一個稍微超出他們能力的挑戰,並提供學習的支撐。這正是信心的養成之處,也是韌性扎根的地方。

美國陸軍上校大衛·哈克沃斯曾說,最嚴苛的訓練造就最優秀的部隊。為什麼?因為現實沒有暫停鍵,也沒有重來的機會。商業世界同樣如此。市場變動、競爭者出招、危機毫無預警地爆發。問題不是團隊會不會遇到挑戰,而是何時遇到、以及他們是否準備好了。

所以,這就是行動的呼籲:別再把訓練當成可有可無。別再等待「等事情沒那麼忙」。現在就投資。推動你的團隊超越舒適圈,把基本功練到根深蒂固,讓重複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因為當壓力襲來、風險升高時,能支撐你的,不會是口號或簡報,而是訓練。

無論在商業還是人生中,勝利屬於那些最努力訓練的團隊。今天就建立這種文化,當關鍵時刻到來,你的團隊將會挺身而出,而不是崩潰。

讓生命更豐富的學習旅程

我們每個人都像小王子一樣,是來到這個星球的旅人,只能在這裡度過一次獨特的旅程。既然此生僅此一次,那麼學習就不只是選項,而是使命。我們或許終將兩手空空地離開,但知識、成長與經歷,卻能讓這段旅程充實而有意義。正是這些累積,讓人生從單純的存在,昇華為真正值得回味的生命。

可惜的是,社會常常奪走我們對學習的熱情。學校與體制將好奇心變成競爭,把成長變成比較。我們被迫不斷與他人對照,而不是為自己而學。許多知識與生活毫無關聯,讓人感到枯燥、乏味與壓力沉重。就像被強迫進食一樣,即使是再美味的食物也會失去滋味。學習本該啟發人心,卻在壓力中逐漸變成焦慮、自卑與倦怠。

然而,學習從來不是負擔,而是一種選擇。當我們主動去學習時,挫折會轉化為快樂,壓力會轉化為好奇,恐懼會轉化為力量。生活的每一刻都能成為課堂:工作中、旅行時、逛市場時、閱讀時,甚至追劇的時候,每一段經驗都能啟發我們。透過觀察,我們看見他人值得敬佩的長處,也覺察到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但僅僅依靠生活中的感悟是不夠的。成長不是等待靈光一閃,而是要將經驗與系統性的知識結合。課堂知識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為我們提供了反思與理解的工具。唯有透過這樣的結合,學習才會更深刻,也才能真正讓我們超越過去的自己。

社會確實是最好的大學,但只有主動投入的人才能從中獲益。如果只是渾渾噩噩、被動等待,生命就會白白流逝。真正的成長來自「學習」與「反思」的循環,這正是生命厚度的來源。沒有反思,我們或許能活到八十歲,但智慧不會隨著年齡而自然增長。身體會衰退,但若拒絕學習,心智與情商也將停滯不前。

當我們去學習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時,生活便會產生節奏與動力。熱情會讓學習不再是義務,而是一種召喚。每一步都充滿意義,每一天都充滿目的。學習不是完成任務,而是開啟可能性,擴展自我,讓生命更飽滿。

最終,學習是我們能給自己最大的禮物。它不是負擔,而是特權。當我們選擇擁抱學習,它將使我們短暫的地球旅程,變得非凡而難忘。

不成功也沒關係

我們從小就被告知,成功等於幸福。努力讀書、賺更多錢、爬得更高——只有這樣,人生才算圓滿。可是真相是:成功並不保證幸福。

幸福來自於你如何生活,而不是你取得了什麼。不是牆上的文憑、銀行裡的數字,或名片上的頭銜決定了你的價值。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運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技能、時間——去創造意義,並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價值。真正的滿足感就藏在這裡。

人生不是一場競賽。你不需要因為別人在奔跑,就逼自己全力衝刺。慢慢走也是進步,停下來喘口氣也是進步,走不同的路也是進步。你無需與任何人比較。按照自己的步伐走,你的旅程屬於你自己。

太多時候,社會甚至是家人都會強加一些標準,告訴你必須成就、必須表現,必須靠成果來證明價值。但事實是,你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足夠珍貴了。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肯定。你不需要去迎合別人的標準,才能獲得價值。

成功往往用數字來衡量:收入、獎項、成就。然而,幸福並不是數字遊戲。它無法被計算、稱重或比較。幸福在於生活的質量,而不是數量。簡單的生活,若充滿喜悅、笑聲、愛與意義,比起再高薪卻只有壓力和空虛的生活,反而更加富足。

如果你在此刻感受到快樂,那就已經足夠了。與摯愛的人共度時光,做讓你開心的事,或者單純活在當下,這些都不是浪費時間——這就是幸福本身。不要讓「我應該再做點什麼」的聲音,奪走眼前的快樂。

記住這一點:很多外人眼中「成功」的人,內心卻是空虛的。有些人甚至登上了高峰,才發現毫無幸福可言。只追逐成功,卻失去快樂,這是一個陷阱。而你,不必掉進去。

不符合社會標準的「成功」沒關係。走得慢沒關係。停下來休息也沒關係。選擇幸福而非成就,完全沒問題。

你的價值,不是靠頭銜或獎盃來衡量。你本身就擁有價值。當你依循自己的價值觀、用自己的步調去生活時,你早已在為世界帶來不同。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跑得多快,而在於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一步一步,堅定前行。

發展口語與寫作能力的理由

溝通不僅僅是傳遞資訊,它是連接「現在的你」與「未來的你」的橋樑。能夠自信而清晰地說話與寫作,並非奢侈,而是一項關鍵的生活技能。它能為你打開大門、塑造未來,並以你難以想像的方式提升你的影響力。

當你磨練口語與寫作時,你會解鎖更深層的學習能力。強大的溝通力能激發好奇心,幫助你更快吸收知識,進而加速你的成長。知識是邁向成功最重要的階梯之一,而當你能自信地運用它,你就能更好地掌握未來。

你的文字與機會息息相關。研究顯示,詞彙的廣度與語言的掌握程度,往往決定了職業發展與收入的上限。每多認識一個詞彙,就像在你的工具箱裡新增一件武器——能讓你更精準地表達願景,更有力地影響他人。

在各個領域中,最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深知語言的力量。領導者、創新者、開拓者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不僅因為他們懂得知識,更因為他們懂得如何有效地表達知識。當你能清晰而有說服力地表達,眾人就會專注傾聽;當你能充滿目的與熱情地寫作,眾人就會留下深刻印象。語言往往是決定「融入人群」與「脫穎而出」的關鍵。

把每一次對話與每一篇文章,都當作播下的種子。這些種子會隨著時間成長,開花結果,變成機會、關係與成就,並持續累積。最棒的是,這是一項可以不斷精進的能力。每一次演講的邀請,每一次書寫的練習,都是你打磨技藝的機會。持續的練習不僅帶來技巧上的進步,更能培養自信、氣場與影響力。

你永遠無法預測誰會讀到你的文章,或誰會聽見你的演講。一場演講、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封用心撰寫的電子郵件,都可能改變你的人生軌跡。曝光帶來機會,而機會帶來成長。

無論你從事什麼領域,卓越的口語與寫作能力都能讓你佔據優勢。這些能力是永恆的資產,不會隨時間過期,反而會持續增值。能以文字與語言打動人心,不僅是職場上的優勢,更是人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你的聲音——不論口語還是文字——就是你的力量。磨練它、分享它,讓它帶領你走得比你想像中更遠。世界正等待著聆聽你的故事,別再保留。

克服惰性,戰勝拖延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個任務擺在眼前,隨著時間流逝,在腦海中變得越來越巨大。真正讓人感到壓力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開始」的念頭。站在山腳下仰望山峰時,總覺得遙不可及。但事實是,任何任務中最難的部分,就是踏出第一步。克服惰性,就是治癒拖延的關鍵。

管理顧問 Keith Ellis 曾說過:「惰性是成功最大的障礙,但同時也是最容易克服的。你只需要行動。」 就是這麼簡單——行動!步伐大小並不重要。寫下一行字、打一通電話、寄一封郵件,任何動作都能打破惰性。一旦開始,你就會發現繼續下去容易得多。愛因斯坦曾說過:「什麼都不會發生,直到有東西開始移動。」 雖然他談的是物理學,但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人生:什麼都不會發生,直到你開始行動。

當你行動起來,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也會產生巨大的力量。你已經開始了,你避免了積壓,最重要的是,你創造了動能。動能是奇蹟般的東西。運動中的身體會繼續運動,你也一樣。原本高不可攀的山峰,因為你已經邁步而上,突然不再那麼可怕,而是可以一步一步攀登。

我從親身經驗中明白了這個道理。當我面對龐大的任務時——無論是研究經費申請、冗長的報告,甚至是一個書章——我從不告訴自己必須一次完成。我只告訴自己:今天先寫一段話,哪怕很粗糙也沒關係。因為明天再回來修改、延伸,就容易得多。如此一來,動能逐漸累積,曾經難以著手的工作,也就自然而然地流動起來。《呆伯特》漫畫的作者 Scott Adams 曾說過,他達成目標的秘訣在於每天養成能讓自己朝正確方向邁進的行為習慣。這就是關鍵——持續的小行動會帶來巨大的前進力量。

但行動不僅僅是進展,它更是力量。我在演講時,偶爾會拿起一本書,書裡夾著一張 10 美元鈔票當書籤,然後問觀眾:「誰想要這本免費的書?」幾十隻手立刻舉起來,但大家都坐在原位。最後,總會有一個人勇敢地站起來,走到台前,把書拿走。差別在哪裡?他們行動了。成功不會屬於只舉手的人,而是屬於真正起身去爭取的人。世界永遠獎賞行動者。

記憶專家 Harry Lorayne 曾直言:「正向的思想必須化為正向的行動,才能成就任何有價值的事。」 正向思考固然重要,但如果停留在腦中,一切都不會改變。想像未來雖然有力量,但唯有與行動結合才會實現。是的,挑戰會出現,你也會跌倒,但每個障礙都是墊腳石。每一次不完美的嘗試,都是磨練,會讓你更強大、更靈活,為未來更大的挑戰做好準備。進步從來不是完美,而是持續的行動。

紐約州前州長 Mario Cuomo 曾分享過他母親給他的忠告。她告訴他成功的兩大步驟:「第一,弄清楚你想做什麼;第二,去做。」簡單、明確、永遠適用。

所以,這是對你的提醒:拖延會扼殺夢想,但解藥永遠掌握在你手中。不要等待完美的計劃、完美的心情或完美的時機,因為那根本不存在。唯一存在的,是「此刻」。而此刻,你就能踏出一步。寫下一句話,撥出一通電話,打開那個檔案,做一件事。因為當你開始行動的那一刻,一切都會不同。

未來不屬於那些只會談論夢想的人,而是屬於那些行動的人。做那個從座位上站起來的人,做那個開始的人。

如何完善人格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承受著命運的無聲牽引與因果的不可違背。生命在我們面前鋪展,廣闊、難以預測,既有挑戰也有勝利。在這段旅程中,我們不免會問自己:「我的人生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答案並不在於追逐財富、名聲或舒適,而是存在於更深層的境界:提升心性、淨化靈魂、完善人格。

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相遇、每一次成功、每一次挫敗、甚至每一個安靜的時刻,都是讓自己成為更好版本的契機。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不在於我們在世人眼中取得多少成就,而在於我們的內心被磨鍊得多麼純淨。當生命走到最後一刻,我們能留下的最大遺產,就是比出生時更為純潔的靈魂。這種轉變,並非來自安逸的生活,而是在艱苦、克己與為他人付出的歷程中鍛造而成。

真正的成長始於付出,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它延續於正直,選擇正確而非容易的道路,克制貪念,心懷感恩。它需要勤勉,不為虛名,而是以專注的努力鍛鍊精神。它呼喚忍耐,以優雅承受人生的風雨。它仰賴平靜的心靈,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安定與清明。最終,它結出智慧的果實,讓我們能看清生命的真相,並以自信與安然走完屬於自己的道路。

工作並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人生最重要的導師之一。當我們以用心、熱忱與正直對待工作時,我們不只是建立事業,更是在塑造人格。艱辛同樣是一份隱藏的禮物。特別是在年輕時,困難能鍛造韌性,深化同理心,並賦予我們面對一切挑戰的力量。正如老話所說:「少年苦,千金難買。」

當我們真心致力於提升心性時,奇妙的變化便會發生。我們的思想與行為會自然而然地趨向善良,生活也會朝著更光明的方向前進。是的,我們或許仍會獲得成功、財富與榮譽,但它們再也不會束縛我們。我們將以清澈的眼光看待世界,擺脫自我的桎梏,懷著一份平靜而堅定的力量前行。

人生的真正目的,不是被記住我們擁有過什麼,而是被記住我們成為了什麼樣的人。離開這個世界時,若能帶著比來時更輕盈、更善良、更睿智的靈魂,那我們便不僅是活得很好,更是活得有意義。

所以,懷著勇氣去生活,用熱情去工作,以愛心去付出,讓每一天都成為邁向最佳自我的一步。因為到最後,這才是最值得的人生。

內化對變革的開放態度並建立終身學習文化

科技從不停止前進,我們也不能停下腳步。變化的速度是無情的,昨天行之有效的方法,明天可能就會過時。緊抓既有標準的舒適區,就像是在沙地上築城堡。在這個由顛覆驅動的世界中,適應力才是最終的競爭優勢。最成功的領導者不是那些抗拒變化的人,而是那些擁抱變化、預見變化,並激勵他人一同前行的人。正如豪華品牌多爾德酒店(Dolder Hotel)董事總經理 Mark Jacob 所說:「必須建立一種將變化視為新常態的文化,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變化,而是持續的變化。」

對變化的開放態度並非僅是領導層的責任,而是必須滲透到整個組織。有些員工,天生就能在變化中茁壯成長,但其他人則需要指引、資源和鼓勵,才能邁入這個新現實。光是告訴人們要適應是不夠的,必須提供他們所需的工具、技能與信心。這意味著要讓學習成為日常習慣,而不是偶爾的活動。許多員工將「缺乏時間」視為無法提升技能的主要原因,解決之道很簡單卻極具力量:將學習制度化,讓它成為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選項,並給予人們時間、空間與許可,讓他們在不影響核心職責的情況下成長。

建立終身學習文化,不僅僅是提供培訓課程,更是要創造一個獎勵好奇心的環境,在這裡,人們被鼓勵問「為什麼」與「如果…會怎樣」,而且反饋不是被畏懼的,而是被重視的。要去肯定和讚賞那些努力學習與嘗試的人,並聘用那些對探索、質疑與改進有著無盡渴望的人,尤其是領導者。當好奇心深植於團隊的 DNA 中,正式再培訓的需求就會減少,因為人們會自然而然地學習新技能,並在變化來臨時更快速地適應。而變化一定會來。

即使是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公司,也深知不能把學習文化視為理所當然。2019 年,亞馬遜承諾在 2025 年前投入 7 億美元重新培訓 10 萬名員工,約佔其美國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他們的計畫涵蓋從為非技術人員開設的「亞馬遜技術大學」、到「機器學習大學」、為倉儲員工設立的 90 天技術轉型計畫 Associate2Tech,以及提供預付學費的 Career Choice 計畫等,讓學習成為全公司共同的責任。Google 則將人工智慧視為下一個重要前沿,並迅速將 AI 知識植入員工之中。到 2018 年,將近三分之一的工程師已完成內部的「機器學習速成課程」,並將所學應用於日常工作。SAP 在轉型為雲端解決方案的過程中,自 2017 年起推行多年期的「學習旅程」計畫,結合訓練營、指導、跟隨學習與線上培訓,幫助員工應對角色變化與產品線演進。這些並不是零星的訓練,而是刻意的文化投資。

結論很清楚:持續學習是具備適應力組織的生命線。它將變化從令人畏懼的事物,轉化為值得歡迎的契機;它將不確定性化為機會;它讓人們不僅能在顛覆中生存,還能在其中茁壯成長。

在今天的世界裡,昨天的最佳做法很快就可能變成明天的瓶頸。能夠引領未來的組織,是那些將學習深植於文化之中,把好奇心視為燃料,並將適應力作為基本設定的組織。變化一定會來,唯一的問題是,你會準備好乘風破浪,還是被它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