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zh

從利基策略到貝式思維的成功法則

人生並不是一張選擇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然而,我們卻常常活得像是在考試中,不斷尋找「最好的選擇」,害怕做錯決定,害怕錯過更好的機會。但事實是,在這個複雜且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根本沒有完美的選擇。真正成功的人,從來不是那些做出完美選擇的人,而是那些勇於選擇、快速適應、持續調整的人。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害怕後悔。我們擔心換了工作後會想,「還是以前的公司比較好。」但真正的遺憾,或許不是換工作後的悔恨,而是從未嘗試的自己。選擇較少後悔的道路,並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帶著接受「世上沒有完美選擇」的謙遜,不斷向前邁進。人生從來不是關於做出無懈可擊的決定,而是關於不斷做選擇,從中學習,並隨著成長修正自己的道路。

在像日本這樣缺乏勞動流動性的社會中,許多人一旦畢業進入公司後,可能會被困在那家公司長達四十年。試想,花了四十年待在一個自己根本沒真正選擇過的地方,只因為害怕改變會帶來的風險。這不叫穩定,而是對潛能的慢性消磨。真正的風險,不是換工作,而是停滯不前,壓抑自己的好奇心,忽視成長的渴望。

大自然每天都在教我們這個道理。斑馬不會和長頸鹿搶樹葉吃,它們找到各自的食物來源。每個物種能夠生存下來,不是因為它們打敗了其他對手,而是因為它們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對我們而言也是一樣。你不需要成為每一個領域的第一名,你只需要找到那個屬於你自己的位置,讓你的獨特優勢無可取代。與巨頭正面競爭並不叫勇氣,那只是無謀。真正的力量在於找到那片只有你能發揮的舞台。

成功並不是一次性的大獎,而是一場機率遊戲。你必須透過不斷嘗試、實驗與學習,逐步提高自己的成功率。沒有人會在第一次就找到完美的工作或人生方向,但這並不代表失敗,這正是成功的過程。每一次的行動,每一次迎接新挑戰,都是在幫助你更清楚了解自己真正適合的地方。嘗試得越多,越能靠近那個屬於你的獨特定位。

財務自由常被誤解為人生的最終目標,但自由從來不是「不再工作」,而是「能選擇自己想做的工作」。真正的自由來自於你能夠將時間投入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上,而不必擔心薪水或職稱。然而,重點在於:這種自由並不是逃避工作得來的,而是透過長期深耕自己的人力資本——你的技能、知識與聲譽,讓這些成為你最強大的資產。

世界永遠在變。市場變動,產業更迭,昨日的技能或許今天就變得無用。能夠成功的人,不是那些抵抗變化的人,而是那些擁抱變化,並能在風向轉變時優雅轉身的人。你必須在生活中為自己預留選項,不論是財務安全網、多元技能還是廣闊的人脈,這樣當環境變化時,你才不會被困住。

高CP值的人生,並不是用來最大化利潤或最小化風險的,它的真諦是最大化你「進化」的能力。這是一條明知道前方模糊卻依然勇敢前行的道路,是一條相信自己能夠邊走邊調整的旅程。沒有人會將完美的機會雙手奉上,你必須用堅韌、好奇與行動去創造它。

你擁有設計自己人生的力量,不是因為你選擇了最好的答案,而是因為你在每一次選擇中,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別再等待所謂的「確定性」,開始行動,開始創造。你夢想中的人生不會從天而降,它是你用行動一步一步打造出來的。

打造屬於自己的成功攻略

我們活在一個不停告訴我們「要修正自身缺點」的世界。隨便走進書店或滑滑社群媒體,到處都是自我提升書籍和內容,聲稱掌握了成功的祕密法則。但這裡有個沒人告訴你的真相:越是執著於修正缺點,你就越容易迷失自己與生俱來的優勢。越是盲目追逐別人的成功方程式,你離自己的道路只會越來越遠。

事實上,每一本自我提升書籍,都是作者如何善用「他們自己的優點」而成功的故事。他們的建議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那與他們的性格、才能和人生經歷相契合。但當這些優點並不是你的時候,無論你多麼努力模仿,結果往往還是不盡人意。你一步步照做,卻遲遲看不到成果,自信心也隨之崩塌。你開始懷疑:「是不是我根本不夠好……」但問題不在於你,而是你正試圖用別人的遊戲規則去贏得屬於自己的比賽。

我曾經也是如此。在大學時期,我讀了一本書叫《去擴展人脈吧!》,書中讓建立人脈聽起來像是成功的終極捷徑。我受到啟發,給自己設下了一個挑戰目標:進行100次搭便車旅行來拓展人脈。但問題是,我根本不擅長和陌生人聊天。每一次的嘗試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折磨。越做,我越覺得自己「果然完全不會和陌生人建立關係」,自信心也在一次次失敗中消耗殆盡。完成100次挑戰之後,我唯一的收穫是:「這種方法真的不適合我。」

回頭看,我才明白,那段時間我就像是一條魚,卻一心想要在天空中飛翔。無論如何揮動魚鰭,我都飛不起來。但我當時卻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方法不適合我,而是不斷怪自己「為什麼練習這麼多還是飛不起來」。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善於與少數人深交後創造出價值,有些人則透過廣結善緣來打開局面。這兩條路徑都是正確的,沒有對錯之分。關鍵在於,你是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真正的成功,並不是去模仿別人,而是去認識自己,建立一套能發揮你獨特優勢的成功法則。當你的行動與自身特質相契合時,生活不再是場苦戰。那些曾經讓你感到痛苦不堪的事情,也會變得輕鬆愉快。從今天起,請你為自己寫一本「使用說明書」。了解自己的強項,擁抱自己的天賦,並依照自己的步調來設計工作方式與挑戰策略。當你開始這麼做時,你會發現,自信心正一點一滴地回歸,人生這場遊戲的難度,也會因此大幅下降。

這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套通用的成功祕訣。那些自我提升書籍可以啟發你,但永遠無法替你定義方向。屬於你的成功方程式,只存在於你自己身上。當你停止執著於修正缺點,轉而專注於靈活運用自身優勢時,你將會解鎖一個真實、自信、不可阻擋的自己。從此以後,人生將不再是「地獄級困難模式」,而會成為一場你知道該如何贏的比賽。

別再去糾結那些「不夠好」的地方了,去打造一個完全發揮「你最棒的部分」的人生吧。

領導與成長的生日反思

這週,7月31日,我即將迎來35歲生日。當我停下腳步反思時,心中充滿了感激與決心。感激那些塑造了我的人、挑戰與機會;同時,也決心在新的一年成為更好的自己。我今年的生日目標很簡單,卻意義深遠:持續磨練我的領導力。

對我而言,領導不再只是管理任務或做決策,而是激勵他人、有意義地調整自己,並以同理心帶領團隊。在這個瞬息萬變、唯有改變是不變的世界中,單靠舊有的思維模式已不敷使用。真正的挑戰,是在未知中帶領人們,在複雜中指引方向,並以清晰與真誠同行。這需要的不只是策略,還需要品格、勇氣與連結。

我逐漸意識到,領導力並不取決於頭銜。你不需要是CEO或高階主管才能領導。真正的領導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在同事低潮時伸出援手,在衝突中以優雅解決,或在關鍵時刻鼓勵他人踏出下一步。不論是領導一個小專案,還是經營一個家庭,你的態度都能改變整個氛圍。這就是領導。

我學到的一個重要教訓是:人們不想被管理,他們渴望被看見、被傾聽、被重視。影響力並非來自權威,而是來自信任。而信任來自一致的行動、深度的傾聽與誠實的表現。正如戴爾・卡內基所說:「你可以在兩個月內交到比花兩年還多的朋友,只要你真心對他人感興趣,而不是讓他人對你感興趣。」領導力始於那份真誠的關心——對人、對夢想、對潛力的關心。

爭論、自我與控制常常是有效領導的絆腳石。真正的影響力來自謙遜與情緒智慧。不是為了證明別人錯,而是要一起走向正確的方向。當我們給予他人發光發熱的空間,我們全體都能提升。當我們以尊重發言、給予肯定,並幫助他人建立值得效法的聲譽時,我們將解鎖非凡的成果。

走進人生新篇章,我選擇以身作則,而非強迫命令;選擇少說多聽;能指導時就給予幫助,並時時學習,提醒每個人他們本身的價值與潛能。我深知,領導的真諦不在於登上巔峰,而是在於扶持他人一同攀登。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有愛、有信念、並堅守價值觀的領導者。這就是我想成為的那種領袖。所以,為了35歲的新旅程,一份新的承諾,一個再度覺醒的使命——讓我們懷著目的去領導,懷著愛去領導,一起踏上這條領導之路。

如何在這個不總是公平的世界中學會領導、影響他人與推動改變

上週日,我站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舞台上,從NUS-ISS領取了我的科技碩士(數字領導)。那一刻不僅象徵著學術上的成就,更是我作為一位領導者、系統架構師,以及在這個複雜世界中努力帶來實質改變的個人,所經歷的一段深刻旅程的見證。

身為核心銀行領域的客戶架構師,我協助銀行從傳統的舊有系統轉型為現代化的雲原生平台。這種轉型遠不只是技術升級,它更關乎人、文化與延續數十年的權力結構。當我越來越深入參與這些大規模的轉型計劃時,有一個真相變得越來越明顯:掌握權力的人,往往不是最有能力的人,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反而常常無法獲得應有的權力。

我親眼見證這一切。在許多跨國企業中,領導階層往往反映出舊有的權力結構。在某間設於英國的公司,大多數領導職位皆由白人男性擔任。作為一名亞洲人,我很快就領悟到,傳統的職涯階梯並不是為我們這樣的人設計的。我必須尋找新的方式來發揮影響力,不依靠職稱、不依靠正式授權,甚至往往沒有發言的位置。我學會了如何開口說話、如何建立影響力、如何從邊緣推動變革。

這也是我選擇進入NUS的原因。這個課程不僅教會我理論架構與策略,更讓我真正理解領導力的運作方式。儘管這個真相令人不安,但世界並不是一個憑實力說話的地方。權力從未消失,也沒有變得更公平分配,那些支配權力運作的規則依然根深蒂固。如果我們想為這個世界帶來善意的改變,就必須讓更多有善念的人掌握權力。而為了達成這點,我們必須停止逃避對權力的討論,開始認真掌握它。

所謂的領導技能,是能夠有效理解職場上他人行為,並運用這些知識去影響他人,以達成個人與組織目標的能力。研究顯示,這是職涯成功最強而有力的指標。它能幫助人們建立影響力、改善人際關係、塑造正面印象,並帶來實質的改變,無論你是否擁有職銜。

我曾以為影響力等同於魅力或外向性格,但後來我明白,領導技能並不是操控別人。它是一種有意識且具策略性的努力,是建立信任、凝聚盟友、推動具意義成果的過程。它讓有能力的專業人士得以改變遊戲規則,而不是被動遵循一個從未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制度。

這個洞察徹底改變我對領導的看法。領導不是掌控,而是創造讓他人得以茁壯成長的環境。是將自己與夥伴放在具影響力的位置,是認知到如果改變不需要權力,那改變早就發生了。真正的轉型,第一步是理解領導力的運作方式,並願意將其用在對他人有益的方向上。

這也正是我這次畢業所真正代表的意義。不只是完成學業,更是新承諾的開始。勇敢地領導,在他人選擇沉默時挺身而出,建立能提升彼此的網絡,挑戰過時的規範與看不見的天花板。並確保領導不再只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多數人的責任。

感謝我的教授、同學、家人與朋友,是你們的支持讓我不只成為一位畢業生,更成為一位有責任感的領導者。我帶著的不僅是榮譽,更是使命。

讓我們成為那種不等待許可的領導者。理解權力,善用權力,改變人生、改變組織、改變世界。從一場對話開始,從一個決定開始,從一份勇氣開始。

當我們擁抱失敗,才能走向成功與個人成長

在這個對成功近乎痴迷的世界裡,我們鮮少停下腳步去看見、甚至尊重失敗。然而,失敗並不是敵人,它是最偉大的老師。如果社會不提供重新出發的機會,不只是讓人失去復原的機會,更會在心中種下恐懼——害怕做錯決定、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被遠遠拋在後頭。

這種恐懼令人無法動彈。如今,世界上許多地方對於「成功」的定義變得愈加狹隘。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遵循某種既定公式:考取高分、進入名校、找到好工作,然後在適當年齡結婚成家。只要偏離這條路,就有可能被視為失敗者。那些曾經支持我們的安全網——探索興趣的時間、看重潛力而非學歷的工作機會、不受時間綁架的人際關係——正日益式微。如今,只要犯一個錯,人生就可能陷入絕境。

但事實是,世上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曾失敗,而且不是一次,而是無數次。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不在於完美,而是在於跌倒後依然選擇站起來、繼續走下去。所謂「選擇困難」往往並非來自能力的不足,而是來自對犯錯的恐懼。諷刺的是,那些從未經歷過失敗的人,反而最害怕失敗。因為他們從未鍛鍊過「復原」這項能力,也從未真正看見自己的潛力。

我們需要一場心態的轉變。正如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所說,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他們勇於面對挑戰、堅持克服障礙,並視努力為達成精熟的道路。他們明白,失敗不是成功的反面,而是通往成功的一部分。反之,「定型心態」的人會不斷要求自己表現完美,害怕冒險,於是只選擇安全、熟悉的事情做,人生的空間也就越來越狹窄。

好消息是,心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從我們如何看待失敗開始。不是用羞愧,而是用鼓勵。當有人跌倒時,伸出手扶他一把;當他有一點點進步時,與他一起慶祝。成長不會發生在沉默之中,而是在支持與理解的環境中發芽。

如果你曾經在決定面前猶豫不決,曾經懷疑過自己,請記住——你並不孤單。你沒有壞掉,你只是人類。目標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減少恐懼」。即使前方充滿未知,你也可以邁出那一步;即使過去曾經跌倒,也還是值得再次嘗試。

創意、創新與重新出發,從不誕生於舒適圈,它們誕生於改變,來自踏出熟悉的那一刻。神經科學告訴我們,運動、休息與好奇心可以激發全新的想法。愛因斯坦在騎腳踏車時得到靈感,你也可以在散步中、在一場好眠之後、或是一場激盪思想的對話中找到屬於你的火花。這個世界充滿了靈感的火花,只要你願意敞開心扉,就有機會接住它們。

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讓成就定義你的價值。真正定義你的是,你是否願意成長。所謂的「韌性」,不是從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後都能重新站起來。是面對未知時,仍然懷著勇敢的心與清晰的方向。

所以,如果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害怕選擇,害怕失敗,請仍然勇敢地踏出那一步。改變世界的人,從來不是那些從不失敗的人,而是那些即使跌倒,也會再次站起來,繼續前行的人。

因為,失敗從不是成功的反面,它是成功的根基。

奮鬥是持續成長最好的老師

我們都嚮往一個順利無阻的生活,目標準時達成、習慣輕鬆養成,一切如想像般完美展開。但人生並不是這樣運作的,而這或許正是它最美好的地方。

未達預期,其實是一種極為真實的人類經驗。你立志每週讀一本書,承諾自己每天運動。初衷真誠,動機充足。但日子一天天過去,工作堆積如山,注意力被拉走,你錯過了一次運動,也跳過了一章讀書內容,然後開始自問:「為什麼我總是做不到我所計劃的?」

這時我們很容易感到挫敗。但事實是:那些未竟的時刻並非失敗,而是邀請。每一個沒完成的目標和被擱置的任務,都是一次暫停、反思和深入了解自己的契機。而也正是在這些時刻,成長悄悄地開始了。

我曾對自己許下無數承諾。多閱讀、多運動、多學習。有時候我做到了,但更多時候沒有。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我學會了不再責備自己,而是改問更深入的問題:是什麼卡住了我?有哪些模式一再出現?明天我能改變些什麼?這些提問教會我的,比任何完美執行的計畫還要多。

這段不斷嘗試、跌倒、學習、再出發的旅程,正是讓人生如此豐富的原因。它不是關於完美,而是關於進步。行為科學提醒我們,習慣和行動受環境、情緒及無數潛在因素所影響。了解這一點,就等於掌握了改變的力量。這會讓我們從「我失敗了」的自責,轉向「我正在搞懂自己」的自我成長。

這不就是人生的意義嗎?我們都是尚未完成的作品。每一次即使不完美地出現,你都在進步;每一次選擇反思而非退縮,你都在建立韌性;每一次重啟,你都向自己證明你沒有放棄。

所以如果你落後了,不論是讀書目標、每日運動、新計劃的開展,或只是撐過這一週,請不要責怪自己。慶幸你願意嘗試,這就是勇氣,這就是力量。

人生之所以美,不在於它的可預測性,而是它挑戰我們、揭示我們,也不斷給予我們站起來的機會。讓那些未完成的目標成為新的起點,不是終點。讓你的挫敗點燃下一步的動力。最重要的是,相信每一份不完美的努力,都在推動你向前。

如果你能從這篇文章中帶走一個訊息,那就是:你不需要完美,也可以為自己感到驕傲。繼續出現,繼續學習,繼續成為那個你注定要成為的人。

謝謝你成為這段旅程的一部分。我們一起努力。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基本概念

作為一位解決方案架構師,我正在探索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s)這個迷人的領域,期間接觸了許多一開始讓人難以理解的技術術語。這篇部落格將這些概念拆解為簡單易懂的解釋,幫助對現代 AI 感興趣的非技術讀者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

傳統上,文字會被分割成整個詞彙,但「子詞分詞」(Subword Tokenization)則是將單詞拆解成更小的單位,幫助 AI 模型理解罕見或新出現的單字,因為這些字可以由熟悉的部分組合而成。「Unicode 正規化」則是將文字轉換成一致的編碼格式,解決例如重音符號的不同表示方式,避免模型因編碼不一致而混淆。透過「分塊處理」(Chunking),大型文件可以被切割為較小的段落,方便 AI 系統快速檢索並處理相關內容。

由於 Transformer 模型是以平行方式處理文字,因此必須透過「位置編碼」(Positional Encoding)告訴模型各個詞語在句子中的順序。「餘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則是用來衡量兩段文字的語義相似程度,透過比較其向量方向來評估內容是否相關。

「編碼器模型」(Encoder Model)會將輸入(如一段句子)轉換為模型可以理解和處理的形式。「多頭注意力機制」(Multi-Head Attention)讓模型可以同時關注句子的不同部分,捕捉詞語之間的位置無關關係。這過程依賴 Q(Query)、K(Key)與 V(Value)矩陣,協助模型將問題與相關資訊對應起來並擷取合適的內容。

「層正規化」(Layer Normalization)則是確保每一層神經網路在訓練時的數值穩定,避免失控。「啟動函數」(Activation Functions)如 ReLU 與 Sigmoid 用於控制訊號的流動,ReLU 高效且適合深層網路,而 Sigmoid 常用於需要輸出機率的情境。然而,深層網路可能會遭遇「梯度消失問題」(Vanishing Gradient Problem),即早期層學不到東西,因為梯度變得非常微小。「量化」(Quantization)透過使用較小的數字表示方式來縮減模型大小,提高效率並節省記憶體空間。「記憶池化技術」(Memory Pooling)則能在訓練與推理過程中重複利用記憶體空間,進一步提升效能。

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少量學習」(Few-Shot Learning)讓模型只需少量示例即可泛化,而無需大量資料。「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則是讓模型利用已學會的知識快速切入新任務,節省時間與資源。「思路鏈引導」(Chain-of-Thought Prompting)則鼓勵模型像人類一樣一步步思考與推理,提升解題能力。

為了驗證模型表現,「分層 K 摺交叉驗證」(Stratified k-Fold Cross-Validation)確保測試資料中各類別比例公平。「成對 t 檢定」(Paired t-Test)則能用統計方法比較兩個模型的表現是否具有顯著差異。「BLEU 分數」被用於機器翻譯任務中,評估 AI 產出的翻譯與人類翻譯有多接近;而「ROUGE 分數」則用於摘要任務,透過比較與原文的重疊率來評估品質。

為了提升執行效率,「動態批次處理」(Dynamic Batching)允許系統依據當下負載靈活地調整一次處理的任務數量。「GPU 加速的欄式資料處理與零拷貝記憶體存取」讓系統能快速處理大型資料集,並避免不必要的記憶體轉移開銷。

「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透過兩個步驟生成內容:前向擴散逐步加入雜訊;反向擴散則將這些雜訊一點一滴去除,產生出逼真的圖像或文字。「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則是在 AI 回答前先檢索知識庫中的相關資訊,讓回答更加正確與可靠。

最後,在電腦視覺應用中,「影像轉換技術」(如翻轉、旋轉與縮放)能幫助模型學會從不同角度辨識物體,提升其泛化能力。

理解這些概念是掌握現代 AI 系統運作方式的重要一步。隨著我們持續探索生成式 AI 的世界,這些基礎知識將幫助我們打造更聰明、更快速、更可靠的應用。

什麼是 AI Agents?它們如何運作,以及為什麼是人工智慧的未來

從火的發現到飛行的實現,人類歷程一直是為了發明工具來擴展自身能力。在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們正打造比過去任何工具更強大的東西:能夠行動、推理、適應與學習的智慧代理。歡迎來到 AI Agents 的時代。

人類演化出了能夠推理、感知環境、規劃行動並從經驗中學習的大腦。與此同時,人工智慧也從早期著重於模式識別的傳統機器學習,演進到能理解並生成自然語言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接著,我們發展出能處理多項任務的通用型模型,如今更進一步邁向能夠規劃與解決複雜問題的推理引擎。然而,即使是最先進的模型也仍有所限制,它們缺乏與真實世界互動的能力、記憶以及自主性。而這正是 AI Agents 出現的契機。

AI Agent 是一種系統,結合了大型語言模型強大的推理能力,以及感知、規劃、行動與學習的能力,形成一個不斷循環的運作流程。它被設計來在動態環境中達成特定目標,並能在沒有持續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主運作。簡而言之,如果 LLM 是大腦,那麼 Agent 就是擁有大腦、身體、感官與四肢的完整智慧實體。

為了了解 Agent 如何運作,我們可以將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模型,扮演大腦的角色,負責處理輸入、推理與規劃。例如 Google 的 Gemini 或 Meta 的 Gemma。第二是工具,扮演感官與四肢,使 Agent 能與外部世界互動,例如搜尋引擎、API 或資料庫。第三是協調層,就像神經系統一樣,負責協調 Agent 如何觀察世界、思考、做決策並持續採取行動,直到達成目標。像 ADK、CrewAI 和 LangGraph 等框架支援這個運作循環。

既然已有強大的模型,為何還需要 Agent?因為模型受到訓練資料的限制,只能進行單次推理,缺乏記憶、工具存取權與決策的連貫性。Agent 則克服了這些限制。它們能透過工具擴充知識、保留上下文記憶、整合真實世界的功能,並執行複雜的多步驟計劃。也就是說,它們將認知與行動整合在一起。

我們可以用廚房作為比喻來幫助理解。想像一位廚師接到顧客點單,查看食材,規劃菜餚,然後依序進行料理並根據情況作出調整。AI Agent 的運作方式就是如此:收集資訊、進行內部規劃、運用工具採取行動,並根據回饋進行調整,最終達成設定的目標。

在任何需要複雜、多步驟問題解決、真實世界互動與動態適應的領域中,Agent 都能發揮作用。這包括科學研究、市場分析、客服服務、個人化學習、健康建議、資料輸入與報告自動化等。相對地,在某些高風險或需確保可預測結果的任務中,Agent 可能不適用;這類任務可能更適合使用簡單的規則或傳統機器學習模型。

當然,部署 Agent 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成本與 token 使用優化、設計並維護合適工具、建立安全的 Agent 互動機制、Agent 效能評估、觀察與追蹤、部署擴展性與安全性等問題。此外,Agent 的自主程度有光譜之分,從完全自主到人類在迴圈中參與(Human-in-the-loop),應視任務需求而定。

那麼,我們是否該使用 Agent?如果你的工作流程包含不可預測的輸入、複雜的決策,或是需要邏輯推理與彈性適應的步驟,那麼 Agent 並不只是未來,它們已是現在。我們不再只是建立更聰明的模型,而是在打造能思考、行動並持續進化的智慧系統。

如何保持動力並完成目標

我們每個人都有夢想、目標,甚至只是一些希望能抽出時間去做的小事。然而,生活總是不斷打斷我們的節奏。我們對自己說太忙了、太累了、太晚了。但事實是,真正阻礙我們的,往往不是時間,而是心態。那些能夠開始行動與那些被困在原地的人,往往只差兩個簡單的原則。

第一,你必須愛上你所做的事。熱情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你前進的燃料。當你熱愛一件事,它就不會變成負擔,而會自然吸引你。它讓你清晨起床,讓你在困難時依然堅持下去。就像賭徒被吸引到賭桌一樣,你會不斷出現,不是因為被逼,而是因為你無法想像不做這件事的生活。最棒的是,這不像賭博,你的結果不靠運氣。當你選擇一項讓你心動的技能、使命或專案,並願意投入時間去精進它,你就開始掌握自己的成功。你不再需要別人來激勵你,即使在生活最忙碌的時候,你也會主動找時間,而不是找藉口。

第二個原則同樣強大:改變你看待挑戰的方式。不要再問:「我怎麼可能有時間?」而要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安排時間?」這個微妙的轉變,會讓原本緊閉的大門出現一絲可能性。它能阻止自我懷疑的漩渦在心中蔓延。太多人,尤其是那些有能力、有智慧、有潛力的人,常在行動之前就打了退堂鼓。他們列出所有困難、所有不會成功的理由,把恐懼包裝成理性。讓內心的批評聲音主導了一切,卻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那個勇敢站出來的內在勇者。

更糟的是,當問題出現時,許多人會急著去問他人的意見,那些其實不了解情況、也不共享你願景的人。在外界的聲音中,他們漸漸迷失了自己的聲音。日子一天天流逝,夢想卻依然原地不動。

但事實是:人生最大的戰役,往往不是來自外界,而是內心。人們之所以失敗,往往不是因為世界擊垮了他們,而是他們自己向懷疑、拖延與分心投降了。當你心中浮現「或許我可以」這個念頭時,就是你該行動的時候了。那是一道火花,不要讓它熄滅。即使不完美,也要開始。保持彈性。困難一定會來,路也會彎曲。有時你可能要繞很多圈,才能看到目的地。但每前進的一步,都是勝利。

在這條路上,請記得:創造本身就是一種喜悅,解決問題也是一種滿足。這些不是負擔,而是禮物。它們提醒我們,我們還活著、我們有力量、我們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即使只是改變一小部分。

所以不要再等。別等完美的時機、別等別人的許可、也別等一切都理所當然才出發。如果這件事對你重要,就從現在開始。不要問自己「能不能」,而是問「什麼時候」。當道路變得艱難時,就像它總是會的那樣,還是要邁出下一步。

因為,這才是前進的方式。這才是成長的方式。這,才是真正活著的樣子。

為什麼技術人才在官僚體制中難以被重視

在許多國家,人們相信科技是推動進步的關鍵。但在某些地方,尤其是官僚體制根深蒂固的地方,科技不但無法蓬勃發展,反而會逐漸退化。這並不是因為缺乏人才,而是因為體制無法認可或獎勵那些真正動手創造、修復與創新的技術人員。

工程師、開發者、技工等技術專業人士經常面臨不公平的處境。他們肩負更重的責任、解決更複雜的問題,並持續提升自己的技能,卻只能獲得與行政人員相同的待遇與認可,而後者往往面對的挑戰和壓力遠遠較少。隨著時間過去,這種不平衡讓人感到心力交瘁。有些人會質疑,為什麼我要這麼辛苦,而其他人付出更少卻能更快升遷?也有些人開始考慮轉行,只為了能被看見、被重視。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當時我在香港擔任軟體工程師。我熱愛解決問題,也喜歡打造穩定可靠的系統。我為自己寫出乾淨、可維護的程式碼感到自豪,也樂於讓使用者有更好的體驗。但不管我貢獻了多少價值,最終獲得認可的往往是別人,通常是那些從未寫過一行程式碼的管理者。升遷與加薪的標準,不是根據你為產品或客戶帶來了多少實際成果,而是看你主持了多少會議、帶了多少人。後來我明白,如果我想往上走,就必須放下工程師的身分,轉做管理職。這個體悟讓我非常難過,也讓我開始質疑,我們是否真的有在尊重那些真正「動手做事」的人。

其實,這樣的問題並不新。在中國歷史中,很多有真正技能的人,起初是士兵、商人或工匠,但最後不得不轉為官員,因為那是唯一一條能獲得尊重和穩定生活的道路。那些堅持技術工作的人,則被當成普通勞工看待,付出更多,得到更少。長久下來,這導致工藝水準下降、品質變差,甚至出現偷工減料的文化。當社會不尊重技術人才,卓越就無法存在。

反觀德國和日本這些國家,則建立起尊重工藝的文化。技術工作者在那裡受到尊重和保護,也有空間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藝。在德國,一位製錶師,在日本,一位鑄劍師,都可能因其技術與專業而受到高度敬仰。他們不需要成為管理者才能被重視。他們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他們追求卓越、堅持紀律、以熱忱與細心完成每一件作品。

這種思維上的差異,直到今天依然深具影響力。那些重視技術人才的國家,在製造、工程與創新方面始終領先。相反地,忽視技術人才的國家,最終只能依賴他人提供進步的力量。

如果我們真的想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就不能再告訴我們最優秀的人才:「只有做管理才能成功」。我們應該獎勵那些創造、修復、設計與改善的人。我們要建立一種文化,讓技術上的卓越受到讚賞,而不是被忽略。讓工程師繼續當工程師,也能有所成就。讓工匠為自己的作品感到驕傲,也能活得精彩。讓建設者成為真正的英雄。

當我們一起提升那些默默做事的人,我們整個社會也會一起進步。一個尊重創造者的社會,永遠不會停止成長;一個相信人才的團隊,可以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

讓我們成為那種文化的開創者。讓我們以身作則。讓我們為那些真正把想法變成現實的人,留出空間。

因為未來,屬於願意動手去建造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