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成為更優秀的決策者

2025 年 4 月,全球金融市場遭遇了劇烈且突如其來的下跌。標普 500 指數重挫近 5%,創下多年來單日最大跌幅,道瓊工業指數也大跌超過 1,600 點。原因來自川普政府突如其來地宣布一系列新關稅政策,包括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 10% 的統一稅率,並對來自中國、日本與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的商品加重懲罰性關稅。數小時內,中國迅速反擊,對美國商品徵收 34% 的報復性關稅,引發全球貿易戰的擔憂,進一步加劇經濟不確定性。

這次事件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提醒我們:當決策並非出於事實、數據與專業諮詢,而是根植於偏見、意識形態與政治戲碼時,將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這層層錯誤的決策無視專家警告、經濟預測與長期衝擊,與其說是領導,不如說是被自我驅動的表演,假裝成力量的象徵。

回顧我在攻讀 MBA 的過程中,有一個觀念讓我特別深刻:良好的決策,必須建立在事實與科學方法之上。理論與模型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一種尊重證據、追求真理、樂於接受挑戰的思維模式。歷史不斷證明這一點。

舉例來說,在 19 世紀的醫學界,許多外科醫生曾經拒絕洗手這個簡單的舉動,儘管已有明確數據顯示洗手可以大幅減少感染與死亡。當時他們的抗拒不是因為缺乏知識,而是因為缺乏謙遜。一個微小的行為本可拯救數百萬條生命,卻因為傲慢而延誤多年。這正說明了,即使是最聰明的人,若無視數據、緊抓過時觀念,也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這也回到今天的主題:如果你現在下定決心為你的團隊或公司設計一套決策架構,那麼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需要改變——那就是你自己。更準確地說,是你對自己的認知,以及你呈現給他人作為決策者的形象。

一位決策者,不只是那個拍板定案的人。他必須能夠激勵他人跟隨行動。決策與領導密不可分——而領導力的判斷,終究掌握在他人眼中。沒有追隨者,就不存在所謂的領導者。要讓他人相信你是領導者,你首先必須被他們視為領導者。

然而,我們長期以來被灌輸的領導印象,卻與有效決策背道而馳。我們習慣將領導力與果斷、大膽、絕對自信畫上等號。心理學家 Gary Klein 曾指出,好萊塢塑造的約翰·韋恩(John Wayne)式人物,成了大眾對領導者的典型印象——那個沉著冷靜的牛仔,一語定方向,眾人隨之而行。沒有猶豫,沒有討論,只有行動。

然而,這種形象比激勵人心更具危險性。

這類「牛仔型」領導者仰賴直覺與經驗,避免表現出自我懷疑,也不樂於接受他人意見。他們壓抑異議聲音,助長集體盲思,在同溫層中做出決策。其結果是什麼?政策混亂、風險升高、體系脆弱。

這樣的情況,不只出現在政壇,也發生在董事會與新創公司中。而真正優秀的決策方式,往往正與這種典型背道而馳。現代領導者應鼓勵多元觀點、擁抱不確定性,並願意在需要時改變主意。這不是軟弱,而是智慧的表現。

當然,在開放討論與果斷執行之間取得平衡,從來不容易。正如 Eric Schmidt 所說:「多元觀點,加上一個期限。」Amazon 的領導原則之一是:「提出異議,但一旦決定就全力以赴。」該辯論時就充分辯論,但一旦做出決策,每個人都應全力支持、專注執行。

這樣的領導力,需要我們徹底改變對領導的認知。我們必須拋棄那種「領導就是英雄」的神話,擁抱一種全新的典範——一種建立在流程、價值觀與集體智慧之上的領導模式。看看那些真正成功的 CEO,他們重視協作,重視嚴謹的決策架構。他們不假裝自己擁有所有答案,而是建立起團隊、系統與文化,讓最好的答案能夠自然浮現。他們為決策負責,卻深知力量來自於整體的過程。

Jim Collins 稱這樣的領袖為「第五級領導者」——在堅定執行力與謙遜人格之間取得完美平衡。他們堅毅、有熱情、全力以赴,但同時也腳踏實地、極富自覺。這樣的領袖雖然稀少,但他們真實存在。而他們的樣貌,與約翰·韋恩或唐納·川普完全不同。

如果一定要找個榜樣,那不如學學荷馬筆下的奧德修斯(Odysseus)。當他面對迷惑人心的賽蓮(Sirens)時,他不相信自己的意志能夠抵擋誘惑。他選擇信任流程,命令水手封住耳朵,並把自己綁在桅杆上。他將決策權交給團隊,相信自己設計的系統比一時衝動來得可靠。他得以生還,不是因為他最強,而是因為他最有遠見。

這才是真正的領導力,這才是正確的決策方式。

這個時代需要的不再是牛仔,而是建築師——那些設計穩健流程、蒐集多元觀點、以真相為根基的領導者。他們勇敢又謙遜,他們不怕承認「我現在還不知道」,因為他們相信:「我們一起,一定能找到最好的方向。」

所以,如果你希望改變你的團隊、改變你的公司、改變你的未來——就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用清晰做決策,用謙遜帶領團隊,用誠信鼓舞人心。 因為,這才是做出更好選擇的起點。 而這,就是領導——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