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常見的誤區
當許多創業者剛開始他們的旅程時,往往面臨同樣的困境:沒有資金。看似最容易的解決辦法,就是接外包案來產生現金流。表面上這是一種務實的生存方式,但在這背後卻隱藏著危險的陷阱。外包的本質並不是「賣技術」,而是「賣時間」。而殘酷的事實是,時間只能被賣一次。不同於可以規模化的產品,外包帶給你的只不過是用時間換來的一點收入。
在外包行業裡,客戶的認知永遠與你對成果的評價存在落差。你交付 100 分的成果,客戶只覺得是 60 分。即使你做到 120 分,客戶也可能只視為 80 分。但如果你只做到 60 分或 80 分,他可能會認為只有 20 分。這場遊戲註定不可能公平。除此之外,外包還有淡旺季之分。旺季時公司看起來很賺錢,但淡季卻把一切都吞噬掉。員工只看到繁榮的時候,卻忽略了蕭條的時候。而當工時與收費透明後,他們往往會質疑:老闆明明在賺錢,為什麼沒有與員工分享。
外包公司的員工也常常感到疏離。他們不斷地重複開發新的專案,卻從未真正參與一個產品的成長與積累。結果就是,當這些員工好不容易被培養到能獨當一面時,他們選擇離開。人員流動率居高不下,公司也就陷入惡性循環。從本質上來說,外包無法建立長期資產。你只是幫別人公司訓練工程師,而自己的公司卻空空如也。這也是我後來領悟到的:與其陷在這樣的輪迴裡,不如選擇一份穩定的工作。行業裡有句老話:如果創業賺不到你原本薪水的三倍,那麼你其實是在虧錢。真正適合創業的時機,是當你確定自己能打造出有價值的產品,而不是在手忙腳亂求生存的時候。
另一個創業者常見的誤區,特別是有工程師背景的人,就是認為技術可以解決所有的商業難題。敏捷開發的興起,就是為了反擊傳統瀑布式開發的低效。敏捷放棄了繁瑣完整的規格文件,改用輕量化的用戶故事來提升開發效率。但問題在於,把功能優先順序建立在「故事點數」之上,本質上是錯誤的。決定優先順序的,應該是市場需求,而不是工程師用撲克牌比工時。剛接觸敏捷時,我曾覺得 SCRUM 很厲害。但真正創業之後,我才發現這種方法往往像是在溫室裡做實驗,與現實市場完全脫節。
Growth Hacking 的興起同樣帶來了類似的誤解。很多人以為只要在網站或 App 裡埋點收集資料,就能帶來成長。沒錯,數據確實能幫助行銷決策,但它絕不能取代使用者回饋。轉換率數據或許能指出問題在哪裡,但卻無法告訴你為什麼。許多工程師選擇逃避面對使用者,寧願依賴數據儀表板,也不願意聽客服的回饋。但這種閉門造車、只靠數據驅動的做法,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在我自己的公司,我們要求每位工程師都要懂業務,也要會技術。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寫出真正符合市場使用者心理的功能。功能開發必須根據使用者的回饋來調整,數據只是輔助工具,幫你找出轉換率下降的原因。但「成長」從來不是單靠數據分析就能找出來的,它必須來自於真正擊中市場痛點,滿足使用者需求。
技術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它不是萬能的解藥。成長不來自於花俏的框架或無止境的數據實驗,而是來自於解決正確的問題,服務正確的市場。事實很簡單:外包或許能暫時維持生計,但無法建立長久的基礎。敏捷方法或許能提高效率,但必須回歸市場現實。數據能夠幫助判斷,但永遠不能取代使用者的聲音。真正的創業不是在賣時間,也不是在追逐方法論,而是去創造價值——一種超越你付出的時間,並能與使用者建立深刻連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