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發突破性的核心銀行產品與服務

銀行必須持續推出重大創新才能成長,但許多機構並不清楚該如何著手。許多銀行仍停留在傳統「生產者(Producer)」模式:供應商發布產品路線圖,銀行撰寫冗長的需求文件,系統整合商歷經數月才交付專案。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指出,真正有效的道路不同:重要的創新往往來自「使用者」。這些使用者在社群中分享並改進點子;當平台提供簡單且好用的工具組,便能把設計無阻力地轉成可上線的產品。在銀行業,許多所謂的「新」服務其實先源於使用者的權宜作法,之後才被正式產品化。也就是說,下一條成長曲線往往已在客戶與前線團隊之間悄悄驗證。

核心銀行的創新應從「供應商主導需求」轉向「銀行與使用者共同創造」。這個轉變建立在三個基石之上。第一,找到「領先使用者」,也就是需求走在市場前面的客群。第二,建立社群,讓優秀解法可以擴散並持續精進。第三,將工具組嵌入核心銀行平台,使各團隊得以安全地設計、測試與發佈。若執行得當,從構想到上線的時間可由數月縮短到數天,而且「一次到位」的發佈比例將明顯提高。

領先使用者最先承受痛點,也最有動機去解決問題。在核心銀行情境中,這類使用者可能是同時處理外匯與即時退款的跨境中小企業、長期處理例外案件的催收團隊,或需即時對帳的財資團隊。貼身觀察這些使用者的日常,往往能看到反映產品邏輯的試算表、Excel 巨集與政策規則。把這些產物視為「真實解決空間」的地圖:利率、分層、假期行事曆、排程、容差窗口、爭議計時器與日終模式,會成為產品設計的共同語彙。

社群能把零散的修補轉化為可重用的模式。與其在團隊間傳遞冗長文件,不如共享可複製、可調整的「配方(recipe)」。例如:包含通知、計時與費用回沖規則的休眠/再啟用流程;支援部分沖銷與時限控制的即時退款流程;具備延後入帳護欄的日終模式。實務上,只要有強韌的配方落地,各市場的在地化變體便會快速出現,重工也隨之下降。

工具組讓轉型可複製、可擴張。首先是「使用者友善」的產品語言與元件庫,讓團隊能在同一處定義利率、分層、假期行事曆、排程、入帳順序與爭議計時器。再來是「模擬帳本」,可重播歷史事件,將基準產品與新變體在餘額、費用與會計處理上逐一比對。最後是「一鍵轉譯」:把產品語言編譯為可上線的產物,並嚴格檢查資料結構、限額、流動性與稽核要求。這能把設計意圖轉成可預期的系統行為,並提供風險與財務部門可信賴的證據。

將控制前移並自動化,可讓治理更強健。核心銀行平台需在執行期強制檢查會計平衡、限額、流動性緩衝與規則;模擬環境在發佈前以真實流量驗證業務結果;變更管線對每一項調整進行簽署與版本管理,並串連核准與測試證據。權責分離成為預設:開發人員提出設定,風險與財務核准,平台團隊部署,而通過模擬重播則是必備關卡。控制因此能更早、更頻繁、且以清晰工件運作,減少後期意外。

度量指標能讓系統保持誠實。追蹤「上帳時間」——從核准的點子到可部署設定的前置期;追蹤每週迭代次數以衡量學習速度;追蹤「一次到位」發佈比率;以真實流量比對基準與變體的會計差異;並加入工程訊號,如建置成功率與變更失敗率。當這些指標同步改善,代表轉型正在奏效。

這場典範轉移也重塑了營運模式。與其把時間投入在靜態產品規格,不如把力氣放在界定解決空間、共享模式,並把護欄固化在程式碼中。核心銀行成為可程式化的平台;銀行成為以「構建與測試」驅動學習的社群,而非被辦公室政治牽動的組織。當利息邏輯、假期行事曆等核心行為模組化,且模擬能在監管機關之前攔截邊界情境,團隊便不再畏懼產品變更。這份信心正是關鍵啟動器——讓創新從口號變為由使用者驅動、由銀行擴大的穩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