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企業不適合尋求創投資金

最近我和一位朋友共進晚餐,她提到自己想要創業。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其實創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中小企業,專注於建立一個能夠獲利的生意;另一種則是透過創投(Venture Capital, VC)融資的創業,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遊戲。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因此常常誤走方向,追逐不適合自己的資金來源。

創投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行業。即使是很好的公司,也可能是很糟糕的創投投資標的。第一個常見的誤解是關於「獲利」。企業家自然會希望建立一個有利潤的公司,但創投短期內對獲利並不感興趣。獲利往往意味著放慢增長,而投資人只在乎成長。他們希望公司把每一分錢都再投入,甚至超支,以便盡快擴張市場。如果一家公司現金流超過了它能有效再投資的能力,投資人通常會推動出售、IPO,甚至換掉管理層,以確保資金繼續被用來加速成長。

毛利率也是關鍵問題之一。對於一般企業主來說,合理的毛利率已經很不錯,但對創投而言,他們追求的是極高的毛利率。軟體可以無限複製、藥品能夠全球銷售、科技產品能在成本不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擴張,這些才是創投眼中的理想標的。而需要增加更多人手或資產才能增加收入的生意,通常都不符合創投的模式。能以極低成本快速擴張的產品或平台,才是他們所追逐的方向。

投資回報的期待也是一大差距。把投資人的資金翻倍,聽起來很厲害,但在創投的世界裡,遠遠不夠。由於基金結構的關係——十年的週期、高額的管理費,以及必須抵消必然失敗的投資案——創投需要追求十倍的回報,才能保持與股市相當的競爭力。那些能帶來穩定但有限回報的企業,根本無法滿足這樣的要求。

即使在財務上勉強說得過去,個人條件也常常不對盤。創投偏好某些特定的創業者類型:曾經替他們賺過大錢的企業家、在相關產業有高知名度成功經歷的人、來自頂尖學府並已經創造出驚人成果的畢業生,或是極具魅力的 A 型人格。許多優秀的經營者根本不符合這些特質。而且,偏見也會影響結果,女性和少數族裔的融資成功率歷來都較低。現實是,你是誰,往往和你要做什麼一樣重要。

募資本身也是巨大的挑戰。對多數第一次創業的人來說,完成一輪融資通常需要六到十二個月的全職努力,最後還很可能一無所獲。與此同時,他們原本該經營的事業就被擱置了。對於需要每天親自打理運營的人來說,這樣的取捨幾乎不可能。

最後還有控制權的問題。自己經營生意最好的地方在於自由,但一旦引入創投,通常就要讓投資人進入董事會,而這些人擁有更換你的權力。許多創業者沒有充分意識到,拿了創投的錢,意味著你重新有了「老闆」。

所以,你該不該尋求創投?也許吧。如果你正在打造的是軟體、生物科技或其他能帶來爆炸性增長和巨大回報的業務,創投能加速一切。它不僅帶來資金,還提供人脈、聲譽與信心。但對於大部分的企業而言,其他方式可能更合適。基於營收的融資、群眾募資,或是單純地將利潤再投資,往往更符合公司的目標。歸根結底,創投不是用來打造「好公司」,而是用來打造「適合創投規模的公司」。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身在新加坡,我看到的是另一種現象。儘管政府提供了許多資金計劃和創新倡議來培養創業環境,但本地文化並不是特別創投導向。最多只能說比較偏向中小企業風格——追求穩定的獲利與可持續性,而不是快速成長、燒錢,然後透過 IPO 一夜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