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核心銀行系統這麼難賣
理論上,要說服一家銀行更換其核心銀行系統應該很容易。畢竟,承諾是巨大的:更安全、更可靠、更符合監管要求的引擎,可以為銀行和客戶節省數百萬美元。然而,在實際情況中,這卻是科技領域最難推銷的產品之一。原因早已超越了技術本身,而是深深根植於銀行業的人性、政治與監管結構之中。
挑戰的核心是經營銀行的人。大致而言,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看守者」——我稱他們為「保姆」。這些銀行家保守、害怕風險,專注於維持現狀,不想讓局面動盪。他們並沒有蓄意破壞銀行的未來,但也不會推動創新。他們的心態是「生存」,而不是「轉型」。第二類是「先行者」——少數能跳脫個人任期限制的領導者。他們希望讓銀行能長遠經營下去,為客戶節省資金,並避免成為金融界的「柯達」或「百視達」。他們擁抱科技,因為這是唯一能應對快速變化世界的方法。不幸的是,大多數決策者偏向前者,而真正的先行者少之又少。
更換核心銀行系統從來不是某個人單獨能做出的決定。銀行是受嚴格監管的機構,治理結構複雜,每一步都需要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同意——或者至少「不反對」。最終能簽字批准的只有法定董事會成員,但他們必須承擔個人責任,因此非常謹慎。CEO 也許是銀行的公開代言人,但很少是推動這類交易的人。CFO 會檢視商業案例,有時卻出現「橘子比蘋果」的錯誤比較。COO 負責營運與 IT,通常是最關鍵的支持者。風險與合規主管需要確保新系統符合規範,並且往往認為變革比維持現狀更危險。資訊安全團隊認為自己的標準最好,會提出額外要求。法律與採購部門則反覆檢查合約與政策,拖慢進度。諷刺的是,真正要使用新系統的 IT 與營運人員,卻往往最強烈反對,因為他們擔心失去工作,或害怕舊錯誤被揭露。
除了銀行內部,外部利害關係人同樣影響決策。監管機構、審計師、顧問,甚至投資人都會左右結果。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議程,要達成一致非常困難。監管機構更是增加了層層複雜性。審慎監管機關會評估外包風險,行為監管機構會檢查銀行是否保障消費者利益,隱私機構要求嚴格遵守個資法規,財稅機構則制定稅務規則,直接影響成本結構。監管者通常最多只會「不反對」,很少明確支持。這種謹慎文化滲透到銀行的每一個決策中。
銷售核心銀行系統不僅僅是邏輯與成本的問題,更是情感與政治的角力。員工擔心失業,主管擔心名聲受損,顧問有時靠舊系統出錯來賺錢,因此對改變沒有興趣。有時反對甚至完全不合邏輯——某位營運主管就因為自動化「太有效」而反對,理由是它讓八十人的工作縮減到八人。這些個人與政治因素往往比再強而有力的財務理由還要來得重要。
對於那些試圖推銷核心銀行系統的人來說,這個過程更像是一場長期的西洋棋對局,而不是單純的銷售。每個利害關係人都是棋盤上的棋子,各自擁有不同的力量、盲點與動機。要贏得比賽,需要耐心、策略,並能預測數步之後的局勢。蠻力行不通,單一支持者也不夠。只有當法律、監管、政治、營運與情感等各方面全部達成一致時,交易才可能完成。
最大的諷刺是,銀行緊抓不放的舊系統——那些補丁累累、過時低效的東西——才是它們生存的最大風險。但真正的改變只有在關鍵決策者能超越短期顧慮,選擇擁抱未來時才會發生。在更多先行者走上領導位置之前,大多數銀行的默認姿態將依然是謹慎,而非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