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解決東盟銀行的核心系統挑戰

東南亞銀行正處於一個關鍵轉折點,從沿用數十年的核心系統過渡到為數位時代打造的現代平台。該地區大多數銀行仍依賴老化的技術——90–95% 的銀行依靠平均超過 20 年歷史的本地部署、主機架構的核心系統 [1,2]。僅有少數銀行(主要是純數位新進者)運行完全雲原生的核心系統 [1]。這些老舊系統運行成本高且難以更改,使得現代化成為戰略必然 [1,2]。

銀行正在加快對核心升級和雲端的投資。亞太地區銀行科技支出從 2022 年的約 630 億美元增至 2023 年的約 680 億美元,並且雲端與 AI/ML 的配置持續上升 [3]。超過 70% 的銀行已部署雲端數位應用,大約 40% 計畫在三年內考慮核心替換 [4]。數位使用已成為主流:新加坡的採用率約 90% 並趨於穩定;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越南的數位使用率則從 2017 年的約 55% 上升至 2021 年的約 88% [5]。部分東盟市場現已超過 90% 的交易透過數位管道完成 [6]。

泰國 — 虛擬銀行與基礎設施加速

泰國銀行在 2024 年發放了三張虛擬銀行執照,預計將於 2025–26 年啟動營運 [7]。獲牌財團分別由 SCBX 集團、Kasikornbank 集團以及 Ascend Money 主導。Ascend Money 以其擁有超過 3000 萬活躍用戶的 TrueMoney 平台廣為人知,背後由正大集團與螞蟻國際支持。它在 2024 年獲得來自三菱日聯銀行等投資者的 1.95 億美元資金,用以擴展金融服務並支持其轉型為持牌虛擬銀行。其重點在於推動金融普惠,利用強大的支付生態系統,為未受充分服務的群體、零工經濟工作者和中小企提供便捷的服務。

這些新進者將以雲原生和 API 優先的基礎起步,為速度、個人化與成本效率設立新標準。他們的進入將加劇競爭、推動創新並擴展金融普惠,特別針對數位優先及未受充分服務的客群。

傳統銀行則透過加速核心系統現代化的預算來捍衛市佔率並縮短上市時間。SCB(SCB TechX 與 Publicis Sapient 合作)便是進步式現代化的例子,採用模組化重建、微服務以及平行運行遷移,來降低系統切換風險 [8]。其他如 Kasikornbank 與 Krungthai 等大型銀行,也在強化數位核心、採用雲端並導入分析與人工智慧。一個全國雲端框架也正在制定,以加快採用速度 [9]。

監管機構則在創新與安全之間尋求平衡。泰國銀行已將資本要求從 50 億泰銖提高至 100 億泰銖,並為新銀行引入分階段營運期 [10]。監管重點包括營運韌性、消費者保護以及第三方風險的管理。

基礎設施投資同樣正在重塑市場。2025 年 1 月,AWS 在泰國推出了亞太(泰國)區域,設有三個可用區,並承諾 15 年內投資 50 億美元 [16]。這解決了數據在地性與延遲問題,使銀行能將關鍵工作負載本地化遷移。

新加坡 — 數位先鋒卻仍受核心遺留問題制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於 2020 年發放了四張數位銀行執照,並於 2022–23 年間陸續啟動,顯著提升了市場對用戶體驗與即時服務的期望 [10]。Trust Bank 在首年便突破 60 萬客戶,突顯消費者對數位優先方案的強烈需求。然而,雖然前端數位應用高度先進,後端核心卻依然限制了靈活性。

星展、華僑與大華銀行在雲端、API、敏捷開發與 SRE 實踐上都有深厚投入。儘管如此,大量的遺留程式碼仍存在,促使銀行採取混合策略,包括 API 外掛層、選擇性工作負載遷移與微服務重構 [11]。2023 年的系統中斷事件,讓金管局對銀行施加資本附加要求,並制定更嚴格的韌性標準 [12]。

監管機構支持公共雲的使用,但設下嚴格的風險控制與第三方管理指引 [12]。監管重點圍繞韌性、事故管理與業務持續性。銀行策略愈發傾向「共存模式」:新產品引擎運行於現代核心上,而穩定的遺留模組則繼續處理清算。

越南 — 快速數位躍升與混合雲採用

越南《810/QD-NHNN 決議》為 2025 年及 2030 年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數位銀行目標 [13]。帳戶持有率現已超過 87%,許多銀行已有超過 95% 的交易透過數位渠道處理 [6]。截至 2022 年底,銀行在數位轉型上的投資約達 6.2 億美元 [6]。

HD Bank 在數位化推進中表現活躍,專注於零售及中小企客戶。該行正在擴展「行動優先」的產品,嘗試嵌入式金融,並積極尋求與金融科技合作。同時,Techcombank(TCB)持續引領大規模數位轉型,重金投入數據平台、客戶分析與雲端基礎設施。其與 AWS 的合作,使其在韌性與可擴展性上達到新高度。

LPBank 在約七個月內完成了 Temenos 核心替換,而其他傳統銀行則專注於提升規模與韌性 [14]。雲端採用正在迅速增長,AWS 與 Microsoft 正支持混合遷移。

越南國家銀行則擴展了金融科技沙盒、電子身份驗證(eKYC)、互通框架與開放銀行計劃 [15]。監管重點包括推動無現金支付、保障消費者權益以及強化網絡安全。

跨市場展望

在馬來西亞,2022 年發放了五張數位銀行執照,調查顯示約 95% 的銀行將在 2025 年前具備雲端就緒能力 [9]。馬來亞銀行、聯昌銀行與興業銀行均展開多年期核心升級與數據平台現代化。

菲律賓則已發出六張數位銀行執照,強勁的行動用戶採用率正在推動銀行轉向雲原生核心與即時支付。政府的「Cloud First」政策與即時支付基礎設施投資正加速轉型 [9]。

印尼擁有超過 1.8 億網民,數位採用快速增長。Jago、Jenius 與 SeaBank 等數位銀行正在迅速擴張。印尼金融服務管理局(OJK)的監管改革則持續演進,以支持純數位營運,而傳統銀行則逐步現代化核心系統。

定義未來防禦型核心銀行系統

未來防禦型核心必須作為即時、事件驅動的分類帳運行,具備強大的對賬控制。它應提供一個「產品工廠」,能快速配置新產品,並支持 API 優先的開放生態系統,以促進嵌入式金融與合作夥伴分銷。韌性需透過雲原生設計實現,包括多可用區部署、自動擴展與健全的可觀測性。安全與合規必須從一開始便內建,涵蓋數據在地化與可稽核性功能。最後,遷移策略應循序漸進,依靠平行運行、「絞殺者樹」方法與雙寫模式來降低執行風險。

系統整合商的角色

埃森哲、德勤與 GFT 等全球系統整合商在大規模核心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確保合規並順利交付。Audax 與 Constantinople 等專業公司則專注於新建數位銀行與營運模式設計。他們的價值在於提供可預測的遷移成果、加快上市時間並確保韌性。

結論 — 不革新核心,便走向沒落

核心現代化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成長、韌性與創新的基礎。能夠循序漸進完成核心替換的銀行,將解鎖更快的產品上市、更深入的嵌入式合作夥伴關係,以及更低的單位成本。而那些拖延的銀行,將面臨更高的營運風險、上升的成本以及客戶流失。到 2030 年,區域內的領先銀行將運行於雲原生、模組化的核心系統之上,支持區域擴張與長期競爭力。

參考

  1. Fintech News – Core Banking Modern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
  2. Fintech News – Legacy Tech in Asia-Pacific Banks
  3. TAB Insights – APAC Bank Technology Spending
  4. Fintech News – IDC Forecasts on Banking Modernisation
  5. Viettonkin Consulting –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Banking
  6. VietnamPlus – Banks and Fintech in ASEAN
  7. The Asian Banker – Thailand Digital Banking
  8. Nation Thailand – SCB TechX Launch
  9. Fintech News – Cloud Framework and Banking Modernisation
  10. MCG Asia – Thailand Virtual Bank Rollout / Singapore Digital Bank Licensing
  11. Maxthon – Singapor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Journey
  12. MAS – Cloud Adoption Guidelines
  13. Vietnam Law Magazine – SBV Transformation Plan
  14. Temenos – Vietnam Banking Report
  15. SBV –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s
  16. AWS – Launch of Asia Pacific (Thailand)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