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工作的永恆技能

每一次有關「工作的未來」的對話,最終都會回到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工作的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變。自動化、人工智慧與數位平台正在重新定義「就業力」的含義。這種焦慮是真實存在的,許多人擔心,一旦機器能夠複製人類的任務,將會出現大規模失業的情況。我曾在一場研討會上聽過一位講者警告說:「如果你能為自己的工作寫一套演算法,你的工作就會被自動化。」

雖然這種觀點聽起來過於悲觀,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是的,科技會取代工作,但它同時也會創造新的職位。真正的問題不是未來是否有工作,而是我們是否已經在培養學生具備正確的能力,能夠在一個唯一不變就是「變化」的時代中茁壯成長。

多年來,許多出於好意的教育者主張,只要讓每位學生學會程式設計,或是將他們直接導向職業或技術教育課程,就能保證他們具備就業力。然而,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我親眼看過許多電腦科學系的畢業生因失業而受挫,因為單靠技術能力並不能保證長遠的成功。企業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會寫程式的人,他們更需要能夠將複雜技術轉化為價值的人、能夠跨領域合作的協作者,以及能夠隨著產業演變而調整的解題者。一種程式語言可能五年後就被淘汰,但能夠質疑假設、整合觀點與設計創新解決方案的能力,卻永遠不會過時。

我們常稱這些為「軟技能」,例如情緒智商、判斷力、創造力與溝通能力。但這些並不是「軟」的技能,而是根本性的能力。這些特質讓人類能夠與機器協作,而不是與機器競爭。當我們教授程式設計時,也應該教學生如何傾聽使用者需求、如何根據回饋持續改進,以及如何與思維不同的人合作。當我們培訓學生取得技術證照時,也應該同時培養可跨領域轉移的批判性思考習慣與心態。正是這些技能,讓人類在未來的職場中具備韌性、保持價值、無可取代。

傳統教育仍然停留在教授「是什麼」(內容)與「如何做」(過程)。然而,未來所需要的,是「為什麼」(目的)與「如果」(可能性)。如果我們僅僅訓練學生去勝任今日的工作,他們就會在未來陷入淘汰的風險。如果我們訓練他們提出更好的問題、駕馭不確定性並進行批判性思考,那麼即使是尚未出現的工作,他們也能勝任。不幸的是,批判性思考仍然被視為奢侈品,只提供給最頂尖的學校與學生。這種不平等是危險的,因為批判性思考不應該是特權,而必須成為基礎。

正如法里德·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所警告的,我們對 STEM 的過度執著反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真相:「到頭來,批判性思考是唯一能保障人類就業的方法。」 如果批判性思考是最終的保障,那麼我們必須讓它普及化。每一位學生、每一個學科、每一個年齡層,都應該擁有平等的機會去學習有意義的批判性思考。程式語言會興起又衰落,平台會誕生又消逝,但批判性思考將永遠不會過時。

未來的工作,不屬於最會寫程式或擁有最多證照的人,而是屬於那些能夠批判性思考、具備同理心、並能在不確定性中展現領導力的人。這正是教育必須擁抱的革命,而且必須趕快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