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s as a Mentor

今年,我以學長的身份回到新亞書院,參與書院的學長計劃。距離我在 2012 年畢業已有十多年,但再次踏進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時,依然感到熟悉與親切,但又有點陌生。在我求學的日子裡,曾得到不少老師、學長和校友的指導與支持。如今,能夠回饋並陪伴年輕一代在成長道路上前行,對我而言是一件意義深長的事。

新亞書院學規指出:「求學與作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這一句話深深影響了我,不論在校園中或畢業之後。求學不只是累積技能與知識,為人也不只是遵守規矩。真正重要的是讓知識、價值觀與品格相互融合,使內在和外在的成長達致一致。人生的意義在於如何將「懂得的事」與「想成為的人」統一起來。這是我希望能與書院同學分享的一個重要觀念。

然而,成為學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發現如今不少同學缺乏方向感、動力或目標。有些人選讀的科目並非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領域,有些人被課程框架所限制,難以拓展視野、難以想像更多的可能性。也有許多同學未能充分認識身邊可以利用的資源,例如:獎學金、海外交流、實習機會、校友網絡、文化活動、以及學長計劃本身。資源其實一直存在,只是缺乏主動探索與尋求的意願。我明白,這一代面對的壓力不同,包括不確定性、社交比較、以及害怕犯錯。然而,個人成長需要好奇心、需要提問、需要願意跨出第一步。

令我深受感動的是學長計劃的文化。許多學長已經投入超過二十年,持續分享自己的時間、經驗和心力。這是一種「非形式教育」,通過真誠的交流、陪伴與故事傳承生活的智慧,而不是靠課本或講義。學長關係並不是上下級,而是一種跨世代的友誼,建立在信任、耐心和共同經歷之上。學長所分享的,往往不是單純的知識,而是思考方式、處事態度、價值判斷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過程。

對於同學,要從學長計劃中獲得最大收獲,主動是關鍵。主動提問,即使問題還不成熟;主動分享,即使感到不確定;每學期至少與學長見面一次,讓交流能夠延續。書院提供的學習環境、文化活動和人際網絡都是難能可貴的資源,在未來的人生階段中,未必會再有這樣豐富而開放的支持系統。

對於學長,我們能做的包括坦誠分享自己的經歷,不只分享成功,也分享迷惘與失敗。可以邀請同學參觀工作環境、一起行山、參觀博物館或歷史空間,或參與文化活動。這些共同行動能自然引發有關人生方向、個人目標和職涯選擇的深度對話。

最終,學長關係的核心不是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陪伴學生走向找到自己答案的過程。不是將同學塑造成某一種樣子,而是幫助他們看見自己擁有選擇、資源以及成長的能力。

如果能夠讓一位同學變得更自信、更踏實、更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那麼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當我們彼此學習、共同成長,新亞的精神便延續下去。

願我們在前行的路上,一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