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對中國哲學的熱愛
在我的高中時代,我花了大量的時間思考生活並塑造我的性格。即使作為一名科學學生,我也被藝術吸引,因為藝術讓我可以擴展我的視野,而不需承受考試壓力。中國文學尤其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它在古代詩歌和散文中蘊含了持久的智慧。
對我留下印象的一個故事是關於蘇秦的,他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位策略顧問。儘管在未能贏得秦國皇帝的支持後,他面臨家庭的羞辱和不尊重,但蘇秦還是鎖定自己研讀老師的書籍。通過堅強的意志力和犧牲,他最終說服了六個國家團結對抗秦,從而扭轉了他的生活。他的故事強調了金錢和地位在社會中不可逃避的角色,並激勵了我要努力追求成功。
唐代詩人杜甫也是我另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儘管他經歷了個人的磨難,但他對他人的同情心激發了我更無私和利他的情懷。杜甫的夢想是為學者建立一個庇護所,這個夢想如此引人入勝,以至於他願意為了實現它而欣然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的哲學觀不斷激發我對偉大事業的貢獻欲望。
儒家哲學也對我產生了重大影響。唐君毅,我的大學的創辦人,也是一位著名的中國哲學家,他的著作與我產生了共鳴。他專注於以人為本的倫理學,並主張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人道而不是神道。他概述了四種基本的人本美德 - 慈悲,公正,尊重和道德辨別力,這些指導我們過著有尊嚴的生活。這種哲學塑造了我認為道德正直的重要性的信念。
道教也有影響力,尤其在我低谷時期提供了平衡和視角。它鼓勵我全面看待事物,並重視我對世界的獨特貢獻。孫子的《孫子兵法》,一本受道教原則塑造的書籍,一直是我的策略智慧的來源。
然而,中國哲學也發揮了警示作用。法家,一種強調嚴格治理的哲學,在中國統一過程中戰勝了其他學說,導致了短暫但壓迫性的政權。這個例子強調了平衡的重要性和忽視人類價值的危險,這對於當前全球緊張狀況的語境非常相關。
雖然我主修科學,但中國文學,哲學和歷史的教導一直是我教育的重要部分。晚清時期的知識分子認為可以拯救中國的兩大支柱是科學和民主,這與我認同的基本的正義力量產生了共鳴。我相信透過科學方法和民主程序,我們可以朝向更光明和和諧的世界邁進。
這些來自中國哲學的教訓在極大程度上塑造了我的世界觀,不僅影響我對生活的理解,也影響我如何努力過它。